与此同时,他们自主研发的振动风力分选机、锤式破碎机等多种核心设备,可以将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提升至95%以上,获得多项国家级专利。
在保证电力、热力供应前提下,加快推进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及落后燃煤小热电关停整合。意见稿明确,全面完成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任务目标。
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山区散煤治理力度。根据各地上报情况,2021年采暖季前,各地共完成散煤替代367万户。要加大燃煤锅炉(含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炉窑淘汰整治力度。生态环境部9月16日发布的《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两高行业产品产量、煤炭消费量等出现明显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按照以气定改、以供定需,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在保证温暖过冬的前提下,集中资源以区县或乡镇为单元成片推进清洁取暖。
油气、管网、电网、发电、铁路等国有企业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其中,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分别完成2万户、79万户、81万户、165万户、5万户、35万户。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日常工作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5%。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开展河湖水生植被恢复、氮磷通量监测等试点。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研究制定强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关措施。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
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政策措施,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
(十六)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二十一)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在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100个县级行政区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十四)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
(二十三)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
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二十二)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
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